书架 | 搜书

传习录精彩大结局-【明】王守仁-小说txt下载

时间:2018-11-12 12:46 /武侠小说 / 编辑:韩冬
主角是之学,致知,此心的小说叫《传习录》,这本小说的作者是【明】王守仁最新写的一本三国、武侠、历史类小说,内容主要讲述:钱德洪序先生初归越时,朋友踪迹尚寥落,既欢四方来游者泄&#...

传习录

作品字数:约7.9万字

更新时间:2018-05-10 23:28

连载状态: 已全本

《传习录》在线阅读

《传习录》第18节

钱德洪序先生初归越时,朋友踪迹尚寥落,既四方来游者泄看:癸末年已,环先生而居者比屋,如天妃、光相诸刹,每当一室,常食者数十人,夜无卧处,更相就,歌声彻昏旦。南镇、禹、阳明洞诸山远近寺刹,徒足所列,无非同志游寓所在。先生每临讲座,牵欢左右环坐而听者,常不下数百人,来,月无虚曰:至有在侍更岁,不能遍记其姓名者。每临别,先生常叹;「君等虽别,不出天地间,苟同此志,吾亦可以忘形似矣。」诸生每听讲出门,未尝不跳跃称。尝闻之同门先辈曰:「南都以,朋友从游者虽众。末有如在越之盛者。此虽讲学久,孚信渐博,要亦先生之学泄看召之机,申,亦自有不同也。」此门人黄以方录

【316】

黄以方问:「『博学于文」为随事学存此天理,然则谓『行有余,则以学文』,其说似不相。」先生曰:「《诗》、《书》、六艺皆是天理之发见,文字都包在其中,考之《诗》、《书》、六艺,皆所以学存此天理也,不特发见于事为者方为文耳。「余学文」,亦只「博学于文』中事。」或问「学而不思」二句。曰:「此亦有为而言,其实思即学也。学有所疑,须恩之。『思而不学』者,盖有此等人,只悬空去思,要想出一个理,却不在心上宜用其,以学存此天理:思与学作两事做,故有『罔」与「殆」之病。其思只是思其所学,原非两事也。」

【317】

先生曰:「先儒解「格物」为『格天下之物」,天下之物如何格得?且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,今如何去格?纵格得草木来,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?我解『格』作『正』字义,『物』作『事』字义。(大学》之所谓『』,即耳、目、、鼻、四肢是也。庸挂是要目非礼勿视,耳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四肢非礼勿。要修这个上如何用得工夫?心者之主宰,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,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,与四肢虽言、而所以言、者心也,故在于当自家心恺,常令廓然大公,无有些子不正处。主宰一正,则发窍于目,自无非礼之视;发窍于耳,自无非礼之听;发窍于与四肢,自无非礼之言、;此是修在正其心。然至善者,心之本也,心之本那有不善?如今要正心,本上何处用得功?必就心之援处才可著也。心之发不能无不善,故须就此处著是在诚意。如一念发在好善上,实实落落去好善,一念发在恶恶上,实实落落去恶恶,意之所发,既无不诚,则其本如何有不正的?故正其心在诚意。工夫到诚意,始有著落处。然诚意之本,又在于致知也。斫谓人虽不知而已所独知者,此正是吾心良知处。然知得善,却不依这个良知做去,知得不善,却不依这个真知不去做,则这个真知遮蔽了,是不能致知也。吾心良知既不得扩充到底,则善虽知好,不能著实好了,恶虽知恶,不能著实恶了,如何得意诚?故致知者,意诚之本也。然亦不是孙空的致知,致知在实事上格。如意在于为善,就这件事上去为,意在于去恶,就这件事上去不为;去恶固是格不正以归于正,为善则不善正了,亦是格不正以归于正也。如此,则吾心良知无私蔽了,得以致其极,而意之所发,

好善、去恶,无有不诚矣。诚意工夫实下手处在

物也。若如此格物,人人做得:人皆可以为尧、舜,正在此也。」

【318】

先生曰:「众人只说「格物」要依晦翁,何曾把他的说去用!我著实曾用来。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,如今安得这等大的量:因指亭竹子,令去

看。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理,竭其心思至于三致劳神成疾。当初说他这是精不足,

某因自去

格,早夜不得其理,到七,亦以劳思致疾,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他大量去格物了。及在夷中三年,颇见得此意思,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;其格物之功,只在心上做;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,自有担当了。这里意思,却要说与诸公知。」

【319】

门人有言邵端峰论童子不能格物,只以俪扫、应对之说。先生曰:「俪扫、应对就是一件物。童子良知只到此挂用去俪扫、应对,就是致他这一点页知了。又如童子知畏先生者,此亦是他良知了。故虽嬉戏中见了先生者,去作揖恭敬,

是他能格物以致敬师之页知了。童子自有童子的

物致知。」又曰:「我这里言

物,自童子以至圣人,皆是此等工

:但圣人格物,更熟得些子,不消费如此格物,虽卖柴人亦是做得,虽公卿大夫以至天子,皆是如此做。」

【320】

或疑知行不一,以「知之匪艰」二句为问。先生曰:「良知自知,原是容易的;

只是不能致那良知,是『知之匪艰,行之惟艰』;」

【321】

门人问曰:「知、行如何得一?且如《中庸》言『博学之」,又说个「笃行之」,分明知、行是两件。」先生曰:「博学只是事事学存此天理,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。」又问:「《易》『学以聚之』,又言『仁以行之』,此是如何?」先生曰:「也是如此。事事去学存此天理,则此心更无放矢时,故曰:「学以聚之。」然常常学存此天理,更无私间断,此即是此心不息处,故曰「仁以行之」。」又问:「孔子言『知及之,仁不能守之」,知行却是两个了。」先生曰:「说「及之」,已是行了,但不能常常行,已为私间断,是「仁不能守」。」又问:

「心

理之说,程子云『在物为理」,如何谓心即理?」先生曰:「在物为理,在字上当添一心字:此心在物则为理,如此心在事则为孝,在事君则为忠之类。」先生因谓之曰:「诸君要识得我立言宗旨。我如今说个心即理是如何,只为世人分心与理为二,故有许多病。如五伯掇夷狄,周室,都是一个私心,使不当理,人却说他做得当理,只心有未纯,往往悦慕其所为,要来外面做得好看,却与心全不相。分心与理为二,其流至于伯之伪而不自知。故我说个心即理,要使知心理是一个?来心上做工夫,不去英义于外,是王之真。此我立言宗旨。」又问:

「圣贤言语许多,

如何却要打做一个?」曰:「我不是要打做一个,如「夫一而已矣。』又曰「其为物不二,则其生物不测。」天地圣人皆是一个,如何二得?」

【322】

「心不是一块血,凡知觉处是心;如耳目之知视听,手足之知另疡

此知觉是心也。」

【323】

以方问曰:「先生之说「格物」,凡《中庸》之「慎独」及「集义」「博约」

等说,皆为『格物」之事。」先生曰:「非也,格物即慎

,即戒惧;至于『集义』『博约』,工夫只一般,不是以那数件都做『格物』底事。」

【324】以方问「

」一条。先生曰:「『问学』即所以「尊德』也。晦翁言子静以『尊德』晦人,某人岂不是『问学」处多了些子,是分『尊德问学』作两件且如今讲习讨论下许多工夫,无非只是存此心,不失其德而已:岂有『尊德』只空空去尊,更不去问学,问学只是空空去问学,更与德无关涉?如此,则不知今之所以讲习讨论者,更学何事!」问「致广大」二句。曰:「『尽精微』即所以「致广大」也,「中庸」所以『极高明』也。盖心之本自是广大底,人不能『尽精微』,则为私所蔽,有不胜其小者矣。故能微曲折,无所不尽,

则私意不足以蔽之,

自无许多障碍遮隔处,如何广大不致?」又问:「精微还是念虑之精微,事理之精微?」曰:「念虑之精微,即事理之精微也。」

【325】

先生曰:「今之论者,纷纷异同,皆是说,非见也。见者无异同之可言矣。」

【326】

问:「声、、货、利,恐良知亦不能无。」先生曰:「固然。但初学用功,却须扫除涤,勿使留积,则适然来遇,始不为累,自然顺而应之。良知只在声、、货、利上用功。能致得良知精精明明,毫发无蔽,则声、、货、利之,无非天则流行矣。」

【327】

先生曰:「吾与诸公讲『致知』『格物』,泄泄是此,讲一二十年俱是如此。诸君听吾言,实去用功,见吾讲一番,自觉常看一番;否则只怍一场话说,虽听之一同用。」

【328】

先生曰:「人之本,常常是然不的,常常是而遂通的。未应不是先,

已应不是。」

【329】

一友举佛家以手指显出,问曰,「众曾见否」?众曰,「见之」。复以手指入袖。问曰,「众还见否」?众曰,「不见」。佛说还未见。此义未明。先生曰,「手指有见有不见。尔之见,常在人之心神。只在有睹有闻上驰骛。不在不睹不闻上著实用功。尽不睹不闻,实良知本。戒慎恐惧,是致良知的功夫。学者时时刻刻常睹其所不睹,常闻其所不闻,功夫方有个实落处。久久成熟,则不须著,不待防检,而真自不息亦。岂以在外者之闻见为累哉」?

【330】问:「先儒谓鸢飞鱼跃,与『必有事焉」,同一活泼泼地。」先生曰:「亦是。天地闲活泼泼地,

(18 / 19)
传习录

传习录

作者:【明】王守仁
类型:武侠小说
完结:
时间:2018-11-12 12:46

大家正在读

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,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,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。

Copyright © 2025 爱猫书屋 All Rights Reserved.
[台湾版]

站点邮箱:mail